都市圈是怎么形成的?

济南楼市头条 2021-06-15 07:05:01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都市圈正在成为热门话题,都市圈是怎么形成的?“职住平衡说”试图给出可能的解释。

□ 每经特约评论员 陈宪(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、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)

近日,《江苏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~2035年)》征求意见稿在江苏自然资源厅官网公示,解析2021~2035年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蓝图。根据规划,“徐州都市圈”将成为重点省级三大现代化都市圈之一。

都市圈正在成为热门话题,都市圈是怎么形成的?“职住平衡说”试图给出可能的解释。

职住平衡说认为,随着城市发展,中心城区“人满为患”,在其郊区出现以居住为主要目的的新城镇,直至行政区划周边的城市也加入这个行列。为了方便上下班并缩短通勤时间,轨道交通应运而生,并获得快速发展。都市圈的英译“metropolis”,“metro”是轨道交通,主要指地铁;“polis”是希腊语的城邦,以后就是城市。东京都市圈就一直有“轨道上的城市”的美誉。职住平衡关系的演变是都市圈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从主城区到郊区新城

由此,我们看到的演化逻辑是,从一个城市的中心城区(主城区)到郊区新城,再到周边城市,都市圈的圈层结构跃然纸上。郊区新城、周边城市一开始往往是中心城区的“睡城”,主要承担“住”的功能,以后逐步出现产城融合,进而产城人融合,职住关系趋于平衡。在职住平衡的动态过程中,产业转移、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分工格局形成。这是另一条演化线索。

以上海为例。1949年10月,新中国成立时,上海市行政区划面积636.18平方公里,中心城区面积仅为82.4平方公里。中心城区经过多年演变发展,先后经历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向周围蔓延式扩张。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大背景下,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。截至2019年底,上海市管辖16个市辖区,市域面积6340.5平方公里,中心城区面积约660平方公里,包括:黄浦区(黄浦区、原南市区、原卢湾区)、徐汇区、长宁区、静安区(静安区、原闸北区)、普陀区、虹口区、杨浦区以及浦东新区外环线以内的城区。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7~2035年)》确定,中心城区外围的主城片区面积约466平方公里,包括:虹桥片区86平方公里,川沙片区97平方公里,宝山片区84平方公里,闵行片区199平方公里。中心城区、主城片区,以及高桥镇、高东镇紧邻中心城区的31平方公里区域,构成上海的主城区,面积约1161平方公里,为上海都市圈的排名前列圈层。主城区是上海都市圈的核心圈层,集中了主要的政治、经济、贸易、金融、教育、科技和文化功能。

在主城区范围之外的区域以前是郊区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,现在称为新城区。上海正在加快建设位于重要区域廊道、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、青浦、松江、奉贤、南汇等五个新城,它们和闵行、宝山的部分地区,以及金山一起,构成上海都市圈的第二圈层。在这片区域上,曾经有多个“睡城”,如松江的九亭、闵行的莘庄和青浦的徐泾等,接受和容纳了中心城区迁出的人口,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上海的外来人口。

职住平衡可能更加本源

最近,上海市政府在“十四五”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中,将这五个新城定位为“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”。五个新城建设以职住平衡为核心要求,同时做到产城融合、功能完备、生态宜居、交通便利和治理高效;五个新城建设将从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起步,直到建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;五个新城建设将在产业发展、公共服务、综合交通和环境治理等方面集中规划、全面赋能,不仅主城区功能互补、相互赋能,它们之间也将功能互补。更为重要的是,它们将分别成为上海的副中心,连接近沪周边城市。节点城市和近沪城市将与主城区一道,做实上海都市圈空间结构。

与上海陆域或水域接壤的三个地级城市是浙江的嘉兴,江苏的苏州和南通。苏州和嘉兴与上海陆域相连,经济社会联系历来十分紧密。在交通运输方式以水运为主时,南通与上海联系的紧密程度超过其他城市,以后因运输方式的变化,联系的紧密程度被其他城市超越。

近年来,随着以桥隧连接的越江铁路和公路的大规模建设,特别是位于南通的上海“第三机场”的规划建设,南通和上海的联系正再现辉煌。今天,沪苏、沪嘉和沪通间的基础设施、职住关系、产业分工和治理协同正在趋于同城化,两省一市政府也就三地的同城化作出了积极的部署。进而,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》明确界定了上海都市圈的第三圈层,即上海行政区划之外的“近沪区域”,也就是沪苏、沪嘉和沪通的同城化。

都市圈形成的职住平衡说,强调了城市化演进中“以人为本”的发展理念,除了需要交通先行解决通勤问题,就业保障、住房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一系列与居民生活、工作和发展有关的事项,都是职住平衡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
如上所述,也可以从产业链、产业生态的视角,讨论都市圈的形成。不过,职住平衡可能更加本源,是排名前列性的。相关的经验实证研究,也为职住平衡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。(每日经济新闻)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